为提升新发突发及重大传染病监测和防控能力,强化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现场快检”和“一锤定音”能力,同时做好科研与服务,经中心研究决定,发布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重庆市重点实验室2025年开放课题申报指南。
一、 资助类型
一般项目、重点项目
二、 资助方向
病原微生物现场快速检测,病原微生物致病机制研究,核酸检测参比品的研制,病原微生物精准识别及溯源,病原微生物耐药研究。
三、 申报要求
(一)一般项目
1.申请人需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或中级及以上职称,从事微生物检测或疾病控制等方向的工作经历,且能保障所申请项目的研究时间原则上为半年(2025年5月1日-2025年10月31日),最长不超过1年。
2.本年度每位项目负责人限申报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项目1项,未结题前不得重复申报。
3.不支持将研究内容相同或基本相同的项目,以同一申请人或不同申请人的名义向不同机构进行多处申报。
4.项目参与者本年度最多可同时参与申报2个项目,加入参与者需征得参与者本人同意,否则视为违规申报,一经发现取消申报资格。
(二)重点项目
1.申请人需具有博士学位或副高及以上职称,具有一定的工作基础和较强科研能力,优先资助多中心研究,且能保障所申请项目的研究时间不超过1年(2025年5月1日-2026年4月30日)。
2.本年度每位项目负责人限申报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项目1项,未结题前不得重复申报。
3.不支持将研究内容相同或基本相同的项目,以同一申请人或不同申请人的名义向不同机构进行多处申报。
4.项目参与者本年度最多可同时参与申报2个项目,加入参与者需征得参与者本人同意,否则视为违规申报,一经发现取消申报资格。
四、 资助强度
(一)一般项目(50万元)
一般项目共资助10项课题,原则上每个方向拟资助2-3项课题,每项5万元,具体根据申报情况可进行适当调整。
(二)重点项目(40万元)
重点项目拟资助2项课题,每项20万元。
五、 考核指标
(一) 一般项目
一般项目根据具体项目制定考核指标,目标任务应明确具体,体现项目创新性,预期技术指标应量化可考核,在项目完成时能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项目结题需按照下表完成相应指标:
约束性指标(至少完成1项) | 目标数量 | 验收依据 |
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 | 1 | 实用新型/发明专利证书 |
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完成本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发表代表性论著 | 1 | 已刊发论著或杂志社录用证明 |
个性指标(至少完成2项) | 目标数量 | 验收依据 |
1 | 通过专家论证的验证报告1份 | |
国际/国家/行业/省级地方标准/专家共识 | 1 | |
技术推广 | 1 | |
科技成果转化 | 10万元 | |
学术交流活动 | 1 | 相关证明材料 |
(二) 重点项目
重点项目根据具体项目制定考核指标,目标任务应明确具体,体现项目创新性,预期技术指标应量化可考核,在项目完成时能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项目结题需按照下表完成相应指标:
约束性指标(至少完成1项) | 目标数量 | 验收依据 |
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 | 1 | 实用新型/发明专利证书 |
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完成本领域SCI/SSCI/EI/CSCD收录代表性论著(IF>5.0) | 1 | 已刊发论著或杂志社录用证明 |
个性指标(至少完成2项) | 目标数量 | 验收依据 |
检测与防控技术研发及验证 | 1 | 通过专家论证的验证报告1份 |
国际/国家/行业/省级地方标准/专家共识 | 1 | 相关证明材料 |
技术推广 | 1 | 省部级/厅局级推广项目证明材料 |
科技成果转化 | 20万元 | 相关证明材料 |
省级及以上学术交流活动 | 1 | 受邀的学术交流大会交流报告/收录的会议论文或摘要汇编证明材料 |
其他个性化指标(针对机制研究适用,例如:建立XX模型;鉴定XX宿主因子或标志物;阐明XX特征或分子机制等等) | 1 | 通过立项专家组评审,结题时提供报告及相关证明材料 |
六、组织实施与相关要求
(一)按照“自由申报、严谨评审、择优立项”原则组织实施,有意向的申报者请填写申报书(附件1),将单位盖章后的PDF版和Word版提交至联系人邮箱(徐思垚410397648@qq.com),截止申报时间为2025年4月27日,所有申报项目由评审专家组进行审定,确定资助项目。
(二)立项后签署课题任务书,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不得私自修改研究内容和考核指标,若确需修改,须报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重庆市重点实验室批准后实施。
(三)开放课题经费由申报人所在单位经费管理办法规定统一管理,专款专用,课题负责人使用经费不得违反财务制度。立项后支付50%资助经费,待结题通过后再支付余下50%资助经费。
(四)开放课题研究成果由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重庆市重点实验室与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共享,取得的各类相关研究成果均需标注资助单位。研究期限内鼓励发表1篇及以上与课题内容相关的高质量学术论文(重点项目为SCI论文 IF>5.0),完成单位应包含“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重庆市重点实验室”(英文:Chongqing Key Laboratory of Highly Pathogenic Microbes, Chongqing 400707, China),标注平台资助应包含“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研究成果发表论文、申报专利和各级各类奖励时,须先与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协商一致,取得本重点实验室同意。
(五)课题结题前30天内,课题负责人向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重庆市重点实验室提交开放课题总结报告及相关成果佐证材料,经评审专家组评定后准予结题。
(六)申报者需确保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如有弄虚作假,一经查实,取消申报资格。
(七)一般项目如课题任务期内不能按时结题,可向重点实验提出延期结题申请,经实验室批准后可延期,最长研究期限不能超过1年,如延期后仍不能完成,将收回资助经费并挂网通报,重点项目不支持延期。
(八)“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重庆市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为重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重庆市预防医学科学院),后续申报问题咨询、申报书提交、合同及任务书签订及相关用章等事宜,由依托单位科技信息处和重点实验室统筹协调。科技信息处联系人:徐思垚,电话18883497120;重点实验室联系人:何萍,电话:15629104322。
七、开放课题资助研究方向
(一)一般项目
1. 基于数字PCR绝对定量的核酸检测参比品的研制
针对目标核酸含量较少的单细胞或稀有突变检测、传染病病原检测、环境样本及食品样本检测等高精度绝对定量应用需求,建立基于数字PCR绝对定量的核酸检测阳性参比品。要求必须具有包含靶基因序列信息,经过准确的数字PCR绝对定量,可直接作为扩增模板、阳性对照。理论上可以是灭活的完整病毒颗粒、体外化学合成RNA、质粒DNA、重组病毒等途径。例如构建病毒基因组片段的重组假病毒颗粒,降低了生物安全方面的风险,同时又能在体外进行大规模复制获得基因组片段,制备出稳定、可靠、低成本的RNA阳性参比品。
2. 基于高通量测序的基因组流行病学研究
针对新发突发及重大传染病病原识别、精准溯源、毒力及耐药因子发掘、应急处置等需求,结合不同人群感染传播特征,高效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CRISPR技术等,构建病原精准识别及溯源新策略,解析病原基因组流行病学网络体系及传播适应性规律,提升公共卫生及病原识别溯源能力。例如流感分子变异监测网络,食源性致病菌分子溯源网络,致病菌识别分子溯源网络,未知病原快速识别,宏基因组测序分析,扩增子测序等方面的应用,提升传染病疫情分析、研判、应急处置能力。
3. 疑难致病菌鉴定平台及检测体系建设
针对我国部分致病菌的监测预警灵敏度不足,通量过低,检测时效性滞后,步骤复杂繁琐,精准防控技术缺乏等问题,通过检测方法和体系改进,搭建快速检测、多重PCR检测、自动化药敏检测、NGS测序、16S rRNA/18S rRNA及ITS测序、生物信息分析等平台,建立多维度的病原鉴定体系,提升疑难病原快速识别和“一锤定音”能力。
4. 病原微生物耐药研究
针对全球日渐严峻的病原微生物耐药及多重耐药的现状,解析病原微生物耐药机制及传播特征,明确细菌、真菌、病毒等不同传染病病原及高致病性病原对治疗药物的耐药率及耐药性,探索外排泵基因、转运蛋白、细胞壁生物合成基因等不同作用因子的耐药机制,结合高通量测序分析基因组特征、耐药基因与耐药表型的关系,解析耐药传播的流行病学特征,为解析耐药新机制、控制耐药性的产生和传播、指导临床用药、规范养殖业抗生素使用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撑。
(二)重点项目
1. 重点传染病病原及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致病机制研究
围绕重点传染病病原及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如冠状病毒、流感病毒、埃博拉病毒、HIV病毒等)的致病机制与防控需求,结合多学科交叉研究范式,系统解析病原体变异、宿主互作、免疫逃逸等关键科学问题。结合基因组学与生物信息学开展病原体变异监测及进化动力学研究,解析病原体的突变热点、重组规律及进化趋势、特异性代谢物及关键基因表达;探究病原微生物的关键毒力及致病机制,明确其与宿主互作的靶点,结合多组学监测信息,评估其对疫苗和药物的逃逸风险;阐明病原微生物免疫逃逸策略及宿主免疫应答机制,揭示免疫保护与免疫损伤的关键调控节点,为人为干预提供理论依据,实现传染病病原微生物的监测及疫情的有效防控。
2. 病原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的建立、快速检测试剂研发及应用
针对常见及潜在的新发突发或重大传染病病原体,包括但不限于霍乱弧菌、猪链球菌、嗜肺军团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登革病毒、基孔肯雅病毒、寨卡病毒、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综合应用等温扩增、CRISPR技术、微流控芯片等技术,开发基于核酸等温扩增等现场快速检测技术(POCT)及设备,研发基于重组酶介导的病原核酸等温扩增(RAA)试剂,建立新发突发或重大传染病病原检测新手段,实现病原体感染早期现场快速诊断、传染病临床和环境快速筛查,缩短病原诊断周期(如需要,申报单位可联合重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平台共同开展必要研发工作,合作产出成果双方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