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6月11日电 题:改在实处 暖在民心——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夯实人民健康之基
新华社记者王宾、田晓航、董小红
织就全球最大基本医疗保障网、取消实行60多年的药品加成政策、累计对农村贫困人口实施大病住院救治71万余人次……面对老百姓的医疗健康关切,一系列关联性、标志性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措施走深走实,健康中国建设渐次推进,不断夯实人民群众健康之基。
疏通“堵点” 建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挂号三小时,看病三分钟。”如何破解大医院就医“堵点”,提升就医获得感?这成为考验民生治理能力的“必答题”。
建立“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中的重要内容。“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合理就医秩序正逐步形成。目前,所有三级公立医院和1000余家社会办医疗机构已参与医疗联合体建设,2017年下转患者483万例次,同比增长91.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和县域内就诊率进一步提升。
强基层、补短板,疏通医疗资源“神经末梢”成为医改“重头戏”。2018年1月,《关于改革完善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激励机制的意见》出台,有更多居民健康“守门人”提供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和转诊、预防保健等一体化服务。“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推动远程会诊、远程影像诊断等资源下沉,为基层能力“造血”“输血”。
公立医院改革刀刃向内,全面推开。我国已取消实行60多年的药品加成政策,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新机制建立。而同时,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降到近20年来最低水平。中国人民大学医改研究中心主任王虎峰说,公立医院破逐利机制让收入结构“腾笼换鸟”,把公益性鲜明地写在了改革的旗帜上。
“新医改方案为世界解决基本卫生覆盖问题贡献了可借鉴的路线图。”世界银行中国局专家表示,中国期望寿命增加、婴儿死亡率下降,一系列健康指标的改善表明,中国运行良好的卫生系统已成为全民健康的基石。
兜底保障 啃因病致贫、返贫的“硬骨头”
“好政策让我得实惠了!”四川省巴中市恩阳区上八庙镇玉皇观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朱开孝说,得益于当地健康扶贫政策,自己患冠心病、心房颤动和肺气肿没交一分钱就直接入院治疗了,出院时医疗费总共5070.86元,其中医保报销3686.86元、民政医疗救助735元、爱心资金减免259元,个人只负担了390元。
为啃下因病致贫、返贫的“硬骨头”,2016年我国启动健康扶贫工程,对患大病和慢性病的农村贫困人口进行分类救治,多措并举提高医疗保障水平。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已分类救治420多万名农村大病和慢性病贫困患者,2017年贫困人口个人自付比例已降至20%左右。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医疗保障普惠性、可及性全面提速。
创新贫困患者兜底保障机制,各地积极探索在路上——江西省在保基本基础上创新建立重大疾病医疗补充保险制度,确保专项救治病种患者自付费用比例控制在10%以下。陕西省宝鸡、安康等地对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治疗费用全免。
覆盖全国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网正在织牢织密。记者了解到,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超过13.5亿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450元;跨省异地就医定点医疗机构数量增加到9487家,医保渐向“全国漫游”迈进。
医疗保障部门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一系列制度将加强紧密衔接,进一步开展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完善多层次、多元化全民医保体系建设,减轻群众就医负担。
共建共享 谱写护航人民健康新篇章
从污水遍地的安置回迁村,到绿林掩映的郊游胜地,四川省都江堰市柳街镇水月社区村民们在村管委会带头下进行爱国卫生环境建设,传染病少了、旅游营收多了。“天更蓝、水更绿、生活更舒适”的城乡环境亮出健康“气质”。
2017年,国家卫生城市比例达到46%,农村垃圾处理、饮水安全问题得到基本解决……满足人民健康需求不再只是“看病开方”,还要以“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推动社会管理创新。
“中国政府健康干预措施体现出社会共治政策思路的宝贵经验。”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主任申英秀说,从“小切口”环境治理入手,到健康产业、健康生态的良性循环,健康共建共享新形式找准了突破口,打造出健康城乡“升级版”。
展望“健康中国2030”愿景,大健康治理擘画新蓝图。我国还将在促进健康教育、推动全民健身、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方面持续发力,利用信息化、科技化等现代手段推动向科学化精细化服务管理转变,不断夯实人民的健康之基。(来源:新华网,2018年6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