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川渝地区疾病防控工作一体化发展要求,重庆市疾控中心地寄所与四川省疾控中心寄防所加强横向交流,大力实施联防联控,强化科研合作,结合血吸虫病、疟疾、包虫病及黑热病等寄生虫病防治工作任务,共同推进两地疾控队伍寄生虫病防治能力建设,协同推进健康中国行动,努力为川渝两地人民健康服务。
一、共筑网络,加强血吸虫病联防联控合作交流
联防联控是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中的重要机制。通过联防联控加强川渝合作,推进三峡库区重庆段和四川大山区血吸虫病监测和防治,筑牢防控屏障,保护川渝地区群众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以“粤沪闽贵浙滇川渝”八省联防为契机,2021年9月,四川省卫生健康委重传处谢仁兴处长率四川省疾控中心以及绵竹市、崇州市血防专家一行6人,来到重庆进行血吸虫病联防联控交流。本次交流围绕川渝两地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开展情况,重点探讨如何共同筑牢川渝两地防控网络。两地专家还对如何加强血吸虫病监测、联合开展血防科研、开发血防健康教育新模式和血防科普新资料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二、川渝联合,推进血防队伍能力建设
重庆市历史上为血吸虫病非流行区,本地缺乏有螺环境,且从未发现本地血吸虫病病人以及中间宿主钉螺,一线工作人员对血吸虫病防治缺少直观认识,缺乏实际工作经验。但是,重庆市地理、气候、生态、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等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均与四川相似,利用四川省丰富的现场资源和血防经验,能有效弥补我市作为血吸虫病潜在流行区的缺陷。
早在2018年,重庆市就组织全市血防专业队伍前往四川省西昌市开展血吸虫病专项培训,此次培训是国家把重庆纳入血吸虫病监测网络后,我市血防一线工作人员第一次在有螺现场开展的直观培训。
2021年10月,在川渝疾病防控一体化大背景下,我市再次组织血防专业队伍前往四川省崇州市,举办了重庆市血吸虫病防治技术骨干培训班。理论培训中,四川省的专家从血吸虫病防治历程和防控策略讲起,特别对与我市自然环境类似的地区实施的防控策略和技术进行了细致的讲解。现场实践中,重庆学员来到四川省崇州市的有螺现场和实验室,由四川省的专家对参训人员在钉螺鉴别、现场查螺技术、阳性钉螺检测、血清学诊断和病原学诊断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手把手的指导教学。
三、携手奋进,共同实现消除疟疾目标
疟疾曾经严重危害川渝两地人民群众健康,制约经济发展。2019年4月,重庆市迎接国家专家组消除疟疾省级评估的过程中,四川省疾控中心寄防所主动申请派出一名专家全程跟随,协同我市筹备迎检,并现场观摩我市评估流程。重庆市顺利通过省级消除疟疾终审评估后,也主动将“重庆经验”分享给四川同仁,携手奋进,为四川省接受省级评估积累了经验,共同实现了消除疟疾的省级目标。
2021年5月,四川省将代表中国接受世界卫生组织消除疟疾评估,重庆市也毫无保留地提供直辖前全套历史资料,丰富了四川省的评估报告,还积极为四川省献计献策,帮助四川顺利通过评估。
四、互通有无,共筑寄生虫病防治网络
重庆市历史上无包虫病、黑热病的流行,全市储备特效药物较少,但也时有输入性病例发生。当病情严重的病例缺乏特效治疗药物时,四川省疾控中心只要接到重庆市疾控中心商请援助药物的函件,总是第一时间提供药品,使病人及时得到治疗,早日恢复健康。
五、开拓创新,深入开展科研合作交流
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传染病,虽然重庆市历史上为非血吸虫病流行区,但三峡水库建成后,长江水流减缓,积水面积扩大,泥沙淤积,最高蓄水位和洪水淹没线以下可逐渐形成边滩、冲击洲等适宜钉螺孳生的生态环境。而重庆市位于四川省成都平原这一个大的血吸虫病流行区下游,在川渝一体化大背景下两地人口流动数量极大,且上游地区地震、洪涝等自然灾害频发的多种因素作用下,血吸虫病输入导致流行的风险更是不可忽视。
为了保护川渝两地人民健康,重庆市疾控中心和四川省疾控中心计划联合开展科研,拟通过收集四川省境内有螺环境内钉螺孳生相关因素资料,探索构建可疑钉螺孳生环境智能识别模型。通过研究为重庆市钉螺现场调查提供预筛选,开展有针对性的监测,实现我市血吸虫病预警和风险防范的高精度。
川渝一体化,寄防一家亲,重庆市疾控中心地寄所将携手四川省疾控中心寄防所,团结奋斗,并肩共进,为川渝两地寄生虫病防治事业的发展,为群众的健康不断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