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病情轻重程度,将中暑分为以下几级,一并介绍其治疗方案。
1.先兆中暑
主要症状是大量出汗、口渴、全身疲乏、头晕。胸闷、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
治疗方案:及时离开高温干旱环境,移至阴凉处,短时间休息即可恢复。
2.轻症中暑
主要症状:体≥)38.5℃,面色潮红、胸闷、皮肤灼热、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大量出汗、可出现皮肤温冷、血压下降。脉博细弱。
治疗方案:迅速离开干旱高温环境,移至阴凉通风处,安静休息,解开衣服;给予清凉饮料;必要时可针刺合谷。曲池、委中、百会、人中等穴位。亦可对症口服逢香正气丸或静脉滴注葡萄生理盐水。
3.重症中暑
主要症状:除上述症状外出现昏倒或痉挛;或皮肤干燥无汗;体温≥40℃。
治疗方案:治疗原则是降低过高的体温,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防治休克和脑水肿等。
①物理降温
如用冰浴,或以冷水或酒精擦身。
②药物降温
可采用酚噻嗪类药物氯丙嗪等。在整个降温过程中,必须加强护埋,密切观察体温、心脏和血压的情况。
③纠正水和电解质平衡。
应按病情适当掌握补充水盐量。
④防止休克
脉细弱者应立即注射中枢兴奋剂(如可拉明、洛贝林、笨甲酸钠咖啡因等),并给予升压药物(如恢压敏、间羟胺等),以维持收缩压在90mmHg以上。
⑤昏迷时
可针刺人中、十宣、内关、足三里、委中、大椎等穴。抽蓄时,可注射阿米本妥钠或苯巴比妥钠。可同时给予氧吸入。为防止吸入性肺炎,可用抗菌素加以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