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V:家长和医护人员需警惕的“冬春杀手”
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是一种主要影响婴幼儿呼吸道的病毒,是婴儿病毒感染死亡的第二大常见原因,是引起5岁以下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RSV流行呈季节性,通常在冬季和早春季节感染达到高峰,可通过飞沫、直接接触或污染物体表面传播。全球范围内,每年约3 300万例5岁以下儿童因RSV感染而住院,导致超过10万例死亡。在中国,RSV在所有急性呼吸道感染患者中占比为18.7%,不同年龄组中婴幼儿(尤其是1岁以下婴儿)的RSV感染率最高,达到26.5%。
RSV常见的临床表现
RSV感染的早期症状与其他常见呼吸道病毒感染的症状相似,如咳嗽、鼻塞、流涕等,难以单凭症状区分,如果孩子(特别是2岁以下婴幼儿)在RSV流行期间出现频繁咳嗽或喘息症状,无论是否伴有发热,都应当警惕 RSV 感染的可能性,需要通过核酸或抗原检测进行明确诊断。2岁以下婴幼儿应特别警惕憋喘、呼吸暂停、低氧血症等肺部体征和肺外并发症的发生。婴幼儿的呼吸道相对狭窄且免疫系统尚不成熟,感染RSV后极易迅速恶化至下呼吸道感染(如肺炎和毛细支气管炎),出现喘憋、呼吸窘迫等症状,因此,1岁以内的婴幼儿,预防RSV感染尤为重要!
如何预防RSV?
·个人防护:勤洗手,使用七步洗手法,避免接触感染者的分泌物。
在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带婴幼儿孩子去人群密集的场所,必要时佩戴口罩。
·环境清洁:定期开窗通风,使用含氯消毒剂或酒精清洁常接触的物品,如玩具、桌椅等。
·健康监测:密切关注儿童的健康状况,发现疑似症状及时隔离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
·预防接种:新生儿和婴儿(0~1岁)单次注射RSV单克隆抗体可有效预防RSV感染。RSV单克隆抗体不会影响其他疫苗的接种,新生儿和婴儿无需推迟其他疫苗的正常接种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