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初歇,水源污染、食品卫生等问题随之而来,极易引发肠道传染病等健康隐患。
1、饮用水安全:煮沸是关键
洪涝期间,水源极易受到污染,饮用不安全的水可能导致痢疾、霍乱等肠道传染病。
安全饮水要点:
不喝生水:所有饮用水必须煮沸后饮用,煮沸时间不少于3分钟。
容器清洁:盛水容器要经常清洗、消毒后存水。
临时用水:如水质混浊,可先用明矾沉淀,再用含氯消毒剂消毒,煮沸后方可饮用。
2、食品卫生:严防“病从口入”
洪水过后,食物容易变质或受到污染,食品安全至关重要。
食品安全须知:
不吃腐败食物:被洪水浸泡过的食品,一律不能食用。
生熟分开:处理食物时生熟食品要分开,餐具要彻底清洗消毒。
煮熟煮透:食物要彻底煮熟,不吃生冷食物。
警惕淹死禽畜:严禁加工食用淹死的家禽家畜。
3、预防肠道传染病:注意个人卫生
洪涝灾害后,是肠道传染病的高发期,如霍乱、细菌性痢疾、甲型病毒性肝炎等。
个人防护措施:
勤洗手:饭前便后要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
注意如厕卫生:不随地大小便,排泄物需集中处理。
及时就医:出现呕吐、腹泻、发热等症状,立即就医。
保持环境卫生:及时清理居室周边垃圾,排除积水,防止蚊蝇滋生。
灾后防病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请注意个人防护,保持环境卫生,一旦出现不适及时就医。让我们共同努力,筑牢健康防线。
供稿:消媒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