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点帮助

  • 1
  • 2
高级搜索

疟疾(Malaria)(三)

来源:全国疟疾宣传日系列专题     发布日期:2019-10-22

疟疾的发病可分发作、再燃和复发三种形式,它们的区别和机制分述如下:

发病与定时发作

   感染了疟原虫的雌性按蚊,在叮咬人吸血时,子孢子从蚊的唾液腺进入人的血液循环中,经30分钟,子孢子随血流进入肝脏内,在肝实质细胞内发育,进行裂体增殖,成熟裂殖体直径约45-60μm,内含数以万计的裂殖子。此时尚未引起临床症状,这个时期称红细胞外期(exo-erythrocytic stage)又称肝内期或组织期,此期的长短因疟原虫种而异,短者约5天半,长者约15天。由于红细胞外期裂殖体成熟而增大,使肝细胞破裂,大量裂殖子进入血流,裂殖子及其代谢产物等被认为是致热物质,刺激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发热,寒热发作是人体对异性蛋白的反应。疟原虫在血流中进行无性增殖,裂殖子进入红细胞后发育为小滋养体(环状体),形状如宝石戒指,接着发育为大滋养体、裂殖体,成熟裂殖体破裂,释放出大量裂殖子,又侵入大量红细胞内。一个裂殖体增殖周期所需的时间,就是定时发作的间隔时间。此时期称红细胞内期(erythrocytic stage)。如果通过输血将红细胞内期的原虫输给受血者,也是经过裂体增殖,然后发病。经过几个裂体增殖周期后,部分裂殖子不再进行裂体增殖而发育成雌、雄配子体,经过在按蚊体内的发育,又去传播给其他人。

再燃

      临床上所见的疟疾患者再次发病有再燃和复发两种原因,再燃是指疟疾患者经过治疗后,症状消失,血涂片检查难以查到疟原虫,但由于药物杀虫不彻底,仍有少量残存的原虫,隔一段时间,尚存的疟原虫经过裂体增殖而不断增多,又出现疟疾临床症状。

复发

   由肝组织内的迟发性疟原虫发育并进入血液而引起疟疾症状再发者,称为复发(relapse)。疟疾复发是一个复杂问题,也是疟原虫生活史中唯一未完全阐明的问题。国内学者用猴疟模型进行观察,证明猴间日疟原虫即食蟹猴疟原虫(Plasmodium cynomolgi)在肝内的发育是不同步的,部分红细胞外期裂殖体发育成熟,释放裂殖子到血流中引起发病时,另一部分红细胞外期裂殖体仍处于未成熟甚至早期状态,因此,即使经过药物治疗,清除了血流内的原虫,但隔三个月左右,在肝内发育较慢的裂殖体仍然可发育至成熟,并释放裂殖子到血流中引起近期复发(short term relapse)。至于隔6-9个月或更长时间出现的复发,即远期复发(long term relapse),国外学者提出的一种解释,目前暂时被同行们接受。Lysenko等提出,间日疟原虫子孢子进入肝细胞后,在发育速度上具有多态性,即有快慢之别,快者为速发性子孢子,慢者为迟发性子孢子,它们是引起近远期复发的原因。随后,Krotoski等用间接荧光抗体染色,在肝切片中查见正常发育的裂殖体,直径为30~35um,同时查到直径为4.5~6.6um的未发育的原虫,称为休眠体(hynozoite)。因而作出解释,认为这种休眠体,在肝内处于休眠状态,后来被激活,再继续发育为成熟裂殖体而引起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