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环节
1.传染源:疟疾现症患者或无症状带虫者,其血液中具有配子体者便成为传染源。血液中原虫密度越高,配子体的密度也会越高,传播的机率也越大。近来年国内学者报道,复发期间日疟原虫对按蚊的感染率高于初发期,其原虫密度只要在1/ul以上即可使按蚊获得感染;原虫密度高于1000/ul的初发病例和高于100/ul的复发病例均能使按蚊获得较高的感染率。
2.传播媒介:全球400多种按蚊中,有67种可自然感染疟原虫,而在疟疾传播中起重要作用的只有27种。我国有按蚊50多种,其中13种可自然感染疟原虫,5种作为主要传疟媒介,即中华按蚊(Anopheles sinensis)、嗜人按蚊(Anopheles anthropophagus)、微小按蚊(Anopheles minimus)、大劣按蚊(Anapheles dirus)、日月潭按蚊(Anopheles candidiensis)和东南亚重要传播疟疾媒介多斑按蚊(Anopheles maculatus)值得注意。
传播疟疾媒介在传播中所起的作用,与它们的一些生物特性有密切关系,如叮人习性,包括叮咬频率和嗜血习性;对疟原虫的敏感性;种群数量和按蚊寿命等。
3.人群易感性:免疫力是因素之一,无免疫力或免疫力低的人群易感性较高,新迁入疟疾流行区的缺乏免疫力的人群比较容易发生疟疾暴发性流行。国内学者观察证明,原来是一个 低疟疾区,发生暴发性流行后,成人与儿童的发病率无差异,但2-3年后,获得性免疫力在成人和儿童间差异显著,成人的发病率和原虫率显著低于儿童。
特异的遗传性素质是另一个因素。非洲西部地区有恶性而无间日疟,国外学者经研究,认为与那地区的黑人,其Duffy血型阴性有关。有镰刀状细胞素质者、地中海贫血者和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乏者不容易患恶性疟。
除了以上三个环节外,还有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影响疟疾流行。自然因素主要的如:(1)温度。因为温度与按蚊体内子孢子的发育有密切关系,20-30℃是最适宜温度。流行季节的长短与气温亦有密切关系。(2)雨量。一般是受雨量大的影响,雨量大则地面积水增加,按蚊孳生地增多。有些地区曾因连续暴雨,按蚊密度迅速上升而造成暴发性流行。然而有时干旱也有很大影响,当河流干旱,河床形成许多小积水处时,按蚊大量孳生,使疟疾传播加剧。(3)按蚊孳生环境改变。例如60年代河南地区因将旱地改为水稻田,按蚊孳生地大量增加,疟疾发病率急剧上升。但土地开发却使按蚊孳生地减少或消失,疟疾发病率迅速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