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侵犯皮肤、周围神经、上呼吸道黏膜和眼睛等组织,通过皮肤密切接触或呼吸道飞沫传播。
病原菌
麻风杆菌在光学显微镜下呈完整的杆菌为直棒状,或稍有弯曲。麻风杆菌抗酸染色为红色,革兰氏染色为阳性。离体后的麻风杆菌可存活2-9天,在0℃下可活3-4周,在夏季日光照射2~3小时即丧失其繁殖力,在60℃处理一小时或紫外线照射两小时,可丧失其活力。一般应用煮沸、高压蒸气、紫外线照射等处理即可杀死。
麻风病的传染途径
麻风病的传染源主要是未经过治疗的病人,特别是双侧眉毛脱落、面部和四肢有弥漫性浸润的瘤型麻风病人,其皮肤、粘摸、淋巴结、周围神经等组织内含有大量的麻风菌。
麻风病主要的传染方式是直接接触传染,通过呼吸道吸入以及破损的皮肤接触致病的麻风杆菌而致。健康人吸入病人排出的含菌飞沫或与病人长期密切的皮肤接触可致直接传染。
麻风病的主要表现
麻风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早期主要是皮肤上出现不痛不痒的浅色或红色斑片,如不能早期发现和治疗,病期长时皮肤多伴有感觉减退或丧失,病情逐渐发展后可以出现兔眼、歪嘴、爪形手、垂足、足底溃疡等畸残。
麻风病的预防
由于麻风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因此加强对新病人的发现和及时治疗是控制麻风病最重要的一点。 麻风病人经过短期规则治疗后,已经不具备传染性,可以正常和家属在一起工作、学习和生活。由于潜伏期很长,在麻风病人确诊和治疗之前就已经与病人长期接触的家属,应该每年主动接受健康检查,并注意自己身上可能出现的麻风症状,一旦出现可疑麻风症状即找专业医生就诊。
在麻风病高流行区,要避免皮肤外伤,特别是在从事手足容易外伤的工种时,应该戴手套或穿防护鞋。居住的房屋要保持通风、宽敞和光线充足,从而减少麻风杆菌感染的机会。
如果怀疑自己得了麻风病,应该主动去皮肤病防治院(所、站)等麻风病防治机构检查治疗,或与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系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