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新学期的开启,孩子们又重返校园集体生活,除了学知识,健康防护课程同样不能落下。蛲虫病作为儿童群体中常见的肠道寄生虫病,在幼儿园、小学等集体环境中更容易传播,具有传染性强、易反复感染的特点。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下蛲虫病的相关知识吧!
一、认识蛲虫病:孩子健康的“隐形杀手”
1. 什么是蛲虫,谁离它最近?
蛲虫,学名蠕形住肠线虫,是一种主要寄生在人体盲肠、结肠和回肠下段像白色线头一样的虫子。
蛲虫雌虫常移行至肛周排卵,其移行造成的强烈的瘙痒感会使感染者抓挠肛周皮肤,虫卵将由此被带向各处,产生自身感染、接触感染、吸入感染等不同方式的传播。儿童由于卫生习惯尚未完全养成,且有喜欢吸吮手指、共用玩具,共享零食的习惯,成为感染的高危人群。在校园集体生活中,常出现一人患病,班级交叉感染的情况。
2. 蛲虫病的危害:不止于“痒”
肛门瘙痒与睡眠障碍:雌虫夜间爬出肛门产卵,导致孩子夜间剧烈瘙痒,影响睡眠质量,且频繁搔抓易引发皮肤破损、感染或湿疹。
消化道与全身症状:蛲虫寄生在肠道会争夺营养,引起孩子腹痛、腹泻、食欲不振,长期感染还可能导致营养不良、精神萎靡、磨牙、夜惊等症状。
严重并发症:少数情况下,蛲虫可侵入阑尾、阴道等部位进行异位寄生,引发阑尾炎、阴道炎等。
二、关键信号:如何早期识别蛲虫病?
家长和老师需警惕以下症状,及时发现孩子的异常:
症状类型 | 具体表现 |
典型症状 | 肛门或会阴部夜间瘙痒,孩子频繁搔抓,甚至哭闹惊醒 |
消化道症状 | 腹痛、恶心、腹泻、食欲减退 |
全身与精神症状 | 精神不振、消瘦、磨牙、夜惊、注意力不集中 |
其他信号 | 内裤或床单上发现白色细小虫体(成虫),肛周皮肤出现抓痕、血痂或湿疹样改变 |
若发现上述情况,建议及时就医,通过检查肛周虫卵或成虫确诊。
三、拒绝蛲虫反复拜访:“驱虫+预防”双管齐下
1. 药物治疗:快速清除成虫与虫卵
确诊后,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阿苯达唑、甲苯咪唑等驱虫药。由于蛲虫易反复感染,建议治疗后复查,同时对家庭成员同步检查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