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27日11:30,重庆市气象台发布了我市今年首个高温橙色预警,预警中特别提到要“尽量避免在高温时段进行户外活动,高温条件下作业的人员应当缩短连续工作时间”。近年来,每年都有连续高温下作业后因患热射病而过世的报道,面对炎炎夏日,“热死人”不再只是高温难耐的形容词,而是真实事件的描述,那么我们打工人应该怎么预防职业性中暑的发生呢?今天就跟着疾控君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l 什么是职业性中暑?
职业性中暑是在高温作业环境下,由于热平衡和(或)水盐代谢紊乱而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和(或)心血管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
l 职业性中暑的常见表现有什么?
1.中暑先兆
在高温作业环境下工作一定时间后,出现头晕、头痛、乏力、口渴、多汗、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但低于 38.0 ℃,可伴有面色潮红、皮肤灼热等,短时间休息后症状即可消失。
2.热痉挛
在高温作业环境下从事体力劳动或体力活动,大量出汗后出现短暂、间歇发作的肌痉挛,伴有收缩痛,多见于四肢肌肉、咀嚼肌及腹肌,尤以腓肠肌为著,呈对称性;体温一般正常。
3.热衰竭
在高温作业环境下从事体力劳动或体力活动,出现以血容量不足为特征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如多汗、皮肤湿冷、面色苍白、恶心、头晕、心率明显增加、低血压、少尿,体温常升高但不超过 40 ℃,可伴有眩晕、晕厥,部分患者早期仅出现体温升高。实验室检查可见血细胞比容增高、高钠血症、氮质血症。
4.热射病(包括日射病)
在高温作业环境下从事体力劳动或体力活动,出现以体温明显增高及意识障碍为主的临床表现,表现为皮肤干热,无汗,体温高达 40 ℃及以上,谵妄、昏迷等;可伴有全身性癫痫样发作、横纹肌溶解、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l 哪些岗位容易出现职业性中暑?
1.高温、强辐射作业。如冶金工业的炼焦、炼铁、轧钢等车间;机械制造工业的铸造、锻造、热处理等车间;陶瓷、玻璃、搪瓷、砖瓦等工业的炉窑车间;火力发电厂和轮船的锅炉间等。
这些作业的生产场所气象特点是气温高,热辐射强度大,而相对湿度较低,形成干热环境。
2.高温、高湿作业。如印染、缫丝、造纸等工业,潮湿的深矿井内作业等。
这些作业的生产场所气象特点是气温、气湿高,而热辐射强度不大。
3.夏季露天作业。如夏天的建筑、施工、农田劳动、环卫等室外作业。露天作业中的热辐射强度虽然较高温车间低,但其作用的持续时间较长,加之中午前后的气温较高,易形成高温和热辐射的联合作业环境。
4.夏季高强度作业。如体育竞赛和军事训练等。
l 打工人们应该如何预防职业性中暑呢?
1.补充水分及电解质。在中等强度作业活动中,应每15至20分钟喝1杯水(200mL~300mL);应在口渴前喝水,以保持身体水分。及时摄入含盐和矿物质的餐食和饮品,补充身体流失的电解质。
2.保持凉爽。宜穿着反光衣服和放置冰袋的冷却背心等;及时更换被汗水浸湿的衣物。
3.合理安排户外作业时间。尽可能将高温暴露较多的工作安排到一天中较凉爽的时间;户外作业人员应定时休息,休息应在阴凉处或有降温设备的场所进行;可在高温时段采取轮班制度,尽可能增加作业人员休息时间与频率。
4.预防职业性中暑。减轻劳动强度,放慢劳动速度,若出现中暑先兆症状时,应立即移至阴凉处休息,适量喝水降温;病情严重应即刻就医或呼叫救护车。
5.定期健康体检。户外作业人员在上岗前和在岗期间宜定期进行常规职业健康检查和应急职业健康检查,严禁患有慢性肾病、未控制的高血压、未控制的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未控制的糖尿病、全身瘀痕面积≥20%、癫痛等人员从事高温作业。
参考文献:
[1]《职业性中暑的诊断》GBZ41-2019;
[2]《高温热浪公众健康防护指南》,国家疾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