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大足区被确定为2025年蚊类国家监测点。为全面掌握病媒生物动态、强化防控措施,大足区疾控中心严格按照《重庆市病媒生物监测技术指南(2025年版)》要求,以科学监测为抓手,以精准防控为目标,在全区范围内启动了蚊密度监测工作,全力筑牢公共卫生安全屏障,为全区人民健康保驾护航。
大足区疾控中心负责人说,随着气温逐渐回暖,蚊类进入孳生繁殖的高发季节。作为登革热、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等多种疾病的传播媒介,蚊类防控成为公共卫生工作的重中之重。
此次监测采用“成蚊+幼虫”双轨并行模式。成蚊监测中,诱蚊灯法覆盖城镇居民区、公园、医院等10处典型生境,双层叠帐法则聚焦居民区、公园及旧轮胎堆放地等3类重点区域,每处设置2个帐次,通过多维度捕捉评估蚊类分布密度。幼虫监测则以布雷图指数法和勺捕法为技术支撑,布雷图指数法选取龙岗街道、智凤街道等4个街道的居民区,深入排查100户以上家庭的小型积水容器,精准识别蚊幼孳生地;勺捕法则对10处户外大中型水体进行抽样调查,每处采集10勺样本,全面掌握蚊幼分布规律。
“科学监测是精准防控的前提。”大足区疾控中心负责人表示,通过系统化、标准化监测,可精准绘制蚊类分布图谱,为制定针对性防制策略提供数据支撑。例如,针对高密度区域可优先实施化学消杀,或通过环境整治清除孳生地。此次监测工作不仅为掌握本地病媒生物情况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后续防控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下一步,区疾控中心还将持续加强监测与防控力度,通过定期复测、动态调整策略,切实保障居民健康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