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点帮助

  • 1
  • 2
高级搜索
当前位置:健康教育 > 疾病检索

登革热

来源:重庆市疾控中心     发布日期:2020-06-22

法定传染病类型:乙类

感染类型:病毒感染

概述

登革热是登革热病毒引起、伊蚊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起病急骤,高热,全身肌肉、骨髓及关节痛,极度疲乏,部分患可有皮疹、出血倾向和淋巴结肿大。

传染源

登革热病人、登革热病毒隐性感染者以及感染登革热病毒的非人灵类动物均是登革热传染源或宿主。其中登革热病例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病人在发病前1天至发病后5天内为病毒血症期,具有较强的传染性。非人灵长类动物是登革热病毒的主要存储宿主,其中非洲地区的主要储存宿主为非洲绿长尾猴、赤猴及几内亚狒狒等,而亚洲地区主要的储存宿主为南方豚尾猕猴、食蟹猴和银叶猴,目前还没有证据表明在美洲地区存在登革热病毒丛林循环。

传播途径

登革热最重要的传播途径为通过媒介伊蚊叮咬传播,其中埃及伊蚊是最重要的传播媒介,主要分布在南北纬35°之间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海南省、广东雷州半岛以及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州、德宏州及临沧市等局部地区有埃及伊蚊的分布。白纹伊蚊是仅次于埃及伊蚊的重要传播媒介,广泛分布于亚洲、美洲及太平洋岛屿,我国河北、山西、陕西以南的广大区域也存在白纹伊蚊的分布。除此之外,包括波里尼西亚伊蚊、盾纹伊蚊在内的多种伊蚊也证实能传播登革热病毒。此外,实验室研究发现登革热病毒可以经卵传播,但在自然环境中这种传播途径在保存和传播登革热病毒中的作用还不是很清楚。除了经蚊媒传播外,国外也曾经有过通过器官移植、血液及携带病毒注射器传播登革热病毒的报道。

潜伏期和传染期

内潜伏期3~14天

人群易感性

在新疫区普遍易感。1980年在广东流行中,最小年龄3个月,最大86岁,但以青壮年发病率最高。在地方性流行区,20岁以上的居民,100%在血清中能检出抗登革病毒的中和抗体,因而发病者多为儿童。 

类初次感染某一血清型的登革热病毒后可以产生针对这一血清型登革热病毒的终身保护性免疫。感染2~3个月内所产生的抗体对其他血清型病毒感染具有短暂的保护力,随着免疫保护作用的衰减,二次感染不同血清型登革热病毒会增加发生重症登革热的危险性。 

流行特征

1.地方性。凡有伊蚊孳生的自然条件及人口密度高的地区,均可发生地方性流行,在城市中流行一段时间之后,可逐渐向周围的城镇及农村传播,在同一地区,城镇的发病率高于农村。 

2.季节性。发病季节与伊蚊密度、雨量相关。在气温高而潮湿的热带地区,蚊媒常年繁殖,全年均可发病。我国广东、广西为5~10月,海南省3~10月。 

3.突然性。流行多突然发生,不少国家在本病消慝十余年之后突然发生流行,我国40年代在东南沿海曾有散发流行,至1978年在广东佛山突然流行。 

4.传播迅速,发病率高,病死率低疫情常由一地向四周蔓延。如1978年5月广东省佛山市石湾镇首先发生登革热,迅速波及几个市、县。1980年3月海南省开始流行,很快席卷全岛,波及广东内陆几十个省、市。病死率0.016%~0.13%。本病可通过现代化交通工具远距离传播,故多发生在交通沿线及对外开放的城镇。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凡遇发热、皮疹、骨及关节剧痛和淋巴结肿大者应考虑本病;有明显出血倾向,如出血点,紫斑、鼻衄、便血等,束臂试验阳性,血液浓缩,血小板减少者应考虑登革出血热;在本病过程中或退热后,病情加重,明显出血倾向,同时伴周围循环衰竭者应考虑登革休克综合征。但首例或首批患者确疹和新疫区的确定,必须结合实验室检查。

治疗和预后

登革热通常是一种自限性疾病,目前没有特异性的治疗方法,主要采用镇痛、补液、卧床休息等对症支持治疗。对乙酰氨基酚可能对缓解登革热病人发热等症状有一定的疗效。治疗过程中应避免使用阿司匹林、非甾体类抗炎药及皮质激素类药物。经过适当治疗和管理后,登革热的病死率在1%以下,但重症登革热病例的病死率可高达20%。

预防

应做好疫情监测,以便及时采取措施控制扩散。患者发病最初5天应防止其受蚊类叮咬,以免传播。典型患者只占传染源的一小部分,所以单纯隔离患者不足以制止流行。 

预防措施的重点在于防蚊和灭蚊。应动员群众实行翻盆倒罐,填堵竹、树洞。对饮用水缸要加盖防蚊,勤换水,并在缸内放养食蚊鱼。室内成蚊可用敌敌畏喷洒消灭,室外成蚊可用50%马拉硫磷、杀螟松等作超低容量喷雾,或在重点区域进行广泛的药物喷洒。 

2015年12月由赛诺菲巴斯德公司研发的登革热疫苗Dengvaxia (CYD-TDV)在墨西哥获得许可,使其成为首个获得许可的登革热疫苗。CYD-TDV是一种四价重组活疫苗,供生活在流行地区的9-45岁人群使用。此外包括减毒活疫苗、灭火疫苗、重组亚单位疫苗和DNA疫苗在内的其他多种疫苗目前也仍在开发研究中。2016年4月世卫组织免疫战略咨询专家组对CYD-TDV进行讨论评审后建议仅推荐在地理环境上属于高度流行的国家或地区引进该疫苗。

上一篇:碘缺乏病
下一篇:丁型病毒性肝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