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称:菌痢
法定传染病类型:乙类
感染类型:细菌感染
概述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志贺菌属(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临床表现主要有发冷、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粘液脓血样大便。中毒型菌痢起病急骤、突然高热、反复惊厥、嗜睡、昏迷、迅速发生回圈衰竭和呼吸衰竭,而肠道症状轻或缺如,病情凶险。菌痢常年散发,夏秋多见,是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本病有有效的抗菌药治疗,治愈率高。疗效欠佳或慢性变多是因为未经正规治疗、未及时治疗、使用药物不当或耐药菌株感染。因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治愈的关键。
分期或分型
因进入人体的痢疾杆菌菌型、数量及个人抵抗力不同,症状也各不相同。临床上将痢疾分为急性、慢性两种,病程超过2个月者为慢性痢疾。
传染源
传染源包括患者和带菌者。
传播途径
通过消化道传播,痢疾杆菌随患者或带菌者的粪便排出,通过污染的手、食品、水源或生活接触等直接方式传播,也可通过苍蝇、蟑螂等间接方式传播。
潜伏期和传染期
潜伏期大多在2~3天,短的仅数小时,长可达8天。
人群易感性
人群对痢疾杆菌普遍易感,学龄前儿童患病多,与不良卫生习惯有关;成人患者同机体抵抗力降低、接触感染机会多有关,加之患同型菌痢后无巩固免疫力,不同菌群间以及不同血清型痢疾杆菌之间无交叉免疫,故可造成重复感染而反复多次发病。
流行特征
发病突然、病例集中,可呈散发或家庭多例感染,或在学校、幼托等集体用餐单位以集体性食物中毒形式表现;9月份仍是细菌性痢疾发病高峰期。
预防
应从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增进人体抵抗力三方面着手:
(一)早期发现病人和带菌者,及时隔离和彻底治疗,是控制菌病的重要措施。从事饮食业、保育及水厂工作的人员,更需作较长期的追查,必要时暂调离工作岗位。
(二)切断传播途径。搞好“三管一灭”,即管好水、粪和饮食以及消灭苍蝇),养成饭前便后洗后的习惯。对饮食业、儿童机构工作人员定期检查带菌状态。一发现带菌者,应立即予以治疗并调离工作。
(三)保护易感人群。可口服依莲菌株活菌苗,该菌无致病力,但有保护效果,保护率达85%~100%。国内已生产多价痢疾活菌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