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点帮助

  • 1
  • 2
高级搜索
当前位置:健康教育 > 疾病检索

带绦虫病

来源:重庆市疾控中心     发布日期:2020-06-22

法定传染病类型:非法定传染病

感染类型:蠕虫感染

概述

由带绦虫(包括猪带绦虫、牛带绦虫和亚洲带绦虫)的成虫寄生于人体肠道引起的疾病,是一种重要的食源性人兽共患寄生虫病。

临床表现

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少数患者可有消化道症状。粪便中发现虫体节片是最常见的求医原因。主带绦虫成虫寄生时常无明显症状,有时可有腹部不适,消化不良、腹胀、消瘦等。牛带绦虫病患者一般无明显症状,或时有腹部不适、饥饿痛、消化不良、腹泻、腹痛或体重减轻等。多数患者能发现排出的节片,或有肛门瘙痒的症状。亚洲带绦虫虫体较大,对肠道的刺激症状较明显。常见肛门瘙痒、恶心、头晕、头痛、腹痛、腹泻、食欲增加、饥饿感、便秘等。

传染源

人是猪带绦虫和牛带绦虫的终末宿主,故病人是猪带绦虫病和牛带绦虫病的惟一传染源,从粪便排出猪带绦虫卵或牛带绦虫卵,分别使猪或牛感染而患囊尾蚴病。

传播途径

人误食含有活囊尾蚴的猪肉、牛肉及内脏或被囊尾蚴污染的食物而感染。

潜伏期

猪带绦虫病与牛带绦虫病潜伏期为8-12周。

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

流行特征

猪带绦虫病分布很广,世界各地均有散在病例,尤以发展中国家多见。在我国分布也很普遍,散发病例见于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但东北、华北、中原及西北、西南地区流行较严重。牛带绦虫病亦呈世界性分布,我国20余个省、自治区有流行,主要流行于民族聚居的农牧区,如西藏、新疆、四川、云南、宁夏、内蒙古的藏族地区、广西的苗族地区、贵州的苗族和侗族地区及台湾的雅美族和泰雅族地区。亚洲带绦虫主要流行于亚洲东部,日本、韩国、我国台湾省、泰国、新加坡、缅甸和菲律宾均有,我国云南省和贵州省也有该病报道。带绦虫的传播和流行晕居民的食肉种类与方式、卫生习惯、人粪处理和猪、牛的饲养方式等有关。

治疗和预防

治疗:槟榔-南瓜子法有良好的驱虫效果,疗效高,副作用小。此外,米帕林、吡喹酮、甲苯达唑、阿苯达唑也有较好的驱虫效果。

预防:驱虫治疗病人;管好厕所、猪圈;加强肉类检查;加强卫生健康教育,注意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不吃生肉或半生肉,饭前便后要洗手,切生肉和熟肉的到、砧板要分开。


上一篇:丁型病毒性肝炎
下一篇:风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