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点帮助

  • 1
  • 2
高级搜索
当前位置:健康教育 > 疾病检索

回归热

来源:重庆市疾控中心     发布日期:2020-06-22

法定传染病类型:非法定传染病  

感染类型:螺旋体感染 

概述 

 回归热是由回归热螺旋体经虫媒传播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特点为周期性高热伴全身疼痛、肝脾肿大和出血倾向,重症可有黄疸。根据传播媒介不同,可分为虱传回归热(流行性回归热)和脾传回归热(地方性回归热)两种类型。  

分期或分型 

根据传播媒介不同,可分为虱传回归热(流行性回归热)和脾传回归热(地方性回归热)两种类型。  

传染源 

虱传回归热的唯一传染源是病人;蜱传回归热的主要传染源是鼠类,病人亦可为传染源。  

传播途径 

 虱传回归热的传播以体虱和头虱为传播媒介。蜱传回归热的传播媒介为不同种类的软蜱。蜱可终身携带螺旋体。并可经卵传代。故蜱不仅是传播媒介,也是病原体的贮存宿主。  

潜伏期和传染期 

虱传型回归热潜伏期2~14天,平均7~8天,起病大多急骤;蜱传型回归热潜伏期4~9天。  

人群易感性 

男女老幼均易感。病后免疫力不持久。两型回归热之间无交叉免疫。  

流行特征 

虱传回归热分布于世界各地,流行季节为冬、春季,我国在建国以后少有该病报道。蜱传回归热散发于世界各地的局部地区,发病季节以春、夏季的4?8月为多,我国主要见于新疆、山西等地。  

临床表现 

(一)虱传型回归热:潜伏期2~14天,平均7~8天,起病大多急骤,始以畏寒、寒战和剧烈头痛,继之高热,体温1~2天内达40℃以上,多呈稽留热,少数为弛张热或间歇热。 

头痛剧烈,四肢关节和全身肌肉酸痛。回归发作多数症状较轻,热程较短,经过数天后又退热进入第二个间歇期。一个周期平均约2周左右。以后再发作的发热期渐短,而间歇期渐长,最后趋于自愈。 

(二)蜱传型回归热:潜伏期4~9天,临床表现与虱传型相似,但较轻,热型不规则,复发次数较多,可达5~6次。蜱咬部位多呈紫红色隆起的炎症反应,局部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黄疸、神经症状均较虱传型为少,但皮疹较多。  

治疗和预后 

(一)一般治疗及对症治疗 高热护理,流质饮食,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毒血症状严重者可酌用激素。有出血倾向时可用安络血、维生素K等。高热骤退时易发生虚脱及循环衰竭,应注意观察,及时处理。 

(二)病原治疗 首选四环素族抗生素。常用四环素,每日2g,分4次服,疗程7~10天,亦可用强力霉素100mg顿服。氯霉素、链霉素及青霉素(后者对虱传型有效,蜱传型有耐药株且不能杀灭脑内螺旋体)亦可应用,但疗效不及四环素族。 

在用抗生素治疗过程中,须防止发生赫氏反应,如有发生,可用激素、强心及升压药物。 

 预后取决于治疗的早晚、患者的年龄、有无严重并发症等。及时治疗者病死率介于2%?6%之间。 

预防 

    虱传型回归热的预防应注意隔离患者,并彻底灭虱。热退后需继续观察15日。接触者亦应彻底灭虱,必要时口服强力霉素100mg预防发病。蜱传型回归热应灭蜱、灭鼠。灭蜱可用马拉硫磷或敌敌畏喷洒,灭鼠可用药物毒杀及捕打等方法。在疫区执行任务时应注意个人防护,必要时口服强力霉素或四环素预防发病。


上一篇:黑热病
下一篇:蛔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