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点帮助

  • 1
  • 2
高级搜索
当前位置:健康教育 > 疾病检索

麻疹

来源:重庆市疾控中心     发布日期:2020-07-14

法定传染病类型 

    乙类 

感染类型 

    病毒感染  

概述 

    麻疹(measles,rubeola,morbilli)是以往儿童最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之一,其传染性很强,在人口密集而未普种疫苗的地区易发生流行约2~3年发生一次大流行。临床上以发热、上呼吸道炎症、眼结膜炎等而以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和颊粘膜上有麻疹粘膜斑(Koplik斑)及全身斑丘疹为特征。我国自1965年,开始普种麻疹减毒活疫苗后已控制了大流行。  

分期或分型 

    典型麻疹可分以下四期:潜伏期、前驱期、出疹期、恢复期。其他类型的麻疹:轻症麻疹、重症麻疹、无疹型麻疹、异型麻疹、成人麻疹。  

传染源 

    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  

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直接传播。  

潜伏期和传染期 

    一般为10~14天,亦有短至1周左右。在潜伏期内可有轻度体温上升。  

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多见于婴幼儿,但近年来由于麻疹疫苗的广泛接种,发病年龄有后移趋势。  

流行特征 

    自1966年全国大规模应用麻疹疫苗后,对麻疹的流行特征有如下改变。(1)发病率大幅度下降,削平了流行高峰,控制了流行。(2)打破了隔年或隔几年一次周期性大流行的规律。(3)过去麻疹流行有明显季节,多发生于冬春季,应用疫苗后,流行高峰推迟至4-5月份。(4)发病年龄逐渐增高,青少年病例比重增大,大年龄组成为相对的易感人群。(5)减少合并症,降低病死率。(6)疫苗接种率低的地区,发病率、病死率均较高。  

临床表现 

   (一)典型麻疹可分以下四期  

  1、潜伏期 一般为10~14天,亦有短至1周左右。在潜伏期内可有轻度体温上升。  

  2、前驱期 也称发疹前期,一般为3~4天。这一期的主要表现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症状:①发热,见于所有病例,多为中度以上发热;②咳嗽、流涕、流泪、咽部充血等卡他症状,以眼症状突出,结膜发炎、眼睑水肿、眼泪增多、畏光、下眼睑边缘有一条明显充血横线(Stimson线),对诊断麻疹极有帮助。③Koplik斑,在发疹前24~48小时出现,为直径约1.0mm灰白色小点,外有红色晕圈,开始仅见于对着下臼齿的颊粘膜上,但在一天内很快增多,可累及整个颊粘膜并蔓延至唇部粘膜,粘膜疹在皮疹出现后即逐渐消失 可留有暗红色小点;④偶见皮肤荨麻疹,隐约斑疹或猩红热样皮疹,在出现典型皮疹时消失;⑤部分病例可有一些非特异症状,如全身不适、食欲减退、精神不振等。婴儿可有消化系统症状。 幼儿常有呕吐、腹泻,在软腭、硬腭弓出现红色细小内疹。第2~3日可于双侧近臼齿颊粘膜处出现细砂样灰白色小点,绕以红晕,称麻疹粘膜斑,为本病早期特征,也可见于下唇内侧及牙龈粘膜,偶见于上腭,一般维持16~18小时,有时1~2日,多于出疹后1~2日内消失。 

  3、出疹期 多在发热后3~4天出现皮疹。体温可突然升高至40~40.5℃,皮疹开始为稀疏不规则的红色斑丘疹,疹间皮肤正常,始见于耳后、颈部、沿着发际边缘,24小时内向下发展,遍及面部、躯干及上肢,第3天皮疹累及下肢及足部,病情严重者皮疹常融合,皮肤水肿,面部浮肿变形。大部分皮疹压之褪色,但亦有出现瘀点者。全身有淋巴结肿大和脾肿大,并持续几周,肠系膜淋巴结肿可引起腹痛、腹泻和呕吐。阑尾粘膜的麻疹病理改变可引起阑尾炎症状。疾病极期特别是高热时常有谵妄、激惹及嗜睡状态,多为一过性,热退后消失,与以后中枢神经系统合并症无关。此期肺部有湿性罗音,X线检查可见肺纹理增多。  

    4、恢复期 出疹3~4天后皮疹开始消退,消退顺序与出疹时相同;在无合并症发生的情况下,食欲、精神等其他症状也随之好转。疹退后,皮肤留有糠麸状脱屑及棕色色素沉着,7~10天痊愈。 

  (二)其他类型的麻疹  

  1、轻症麻疹 多见于在潜伏期内接受过丙种球蛋白或成人血注射者,或<8个月的体内尚有母亲抗体的婴儿。发热低上呼吸道症状较轻,麻疹粘膜斑不明显,皮疹稀疏,病程约1周,无并发症。  

  2、重症麻疹 发热高达40℃以上,中毒症状重,伴惊厥,昏迷。皮疹融合呈紫蓝色者,常有粘膜出血,如鼻出血、呕血、咯血、血尿、血小板减少等,称为黑麻疹,可能是DIC的一种形式;若皮疹少,色暗淡,常为循环不良表现。此型患儿死亡率高。  

  3、无疹型麻疹 注射过麻疹减毒活疫苗者可无典型粘膜斑和皮疹,甚至整个病程中无皮疹出现。此型诊断不易,只有依赖前驱症状和血清中麻疹抗体滴度增高才能确诊。  

  4、异型麻疹 为接种灭活疫苗后引起。表现为高热、头痛、肌痛,无口腔粘膜斑;皮疹从四肢远端开始延及躯干、面部,呈多形性;常伴水肿及肺炎。国内不用麻疹灭活疫苗,故此类型少见。  

  5、成人麻疹 由于麻疹疫苗的应用,成人麻疹发病率逐渐增加,与儿童麻疹不同处为:肝损坏发生率高;胃肠道症状多见,如恶心、呕吐、腹泻及腹痛;骨骼肌病,包括关节和背部痛;麻疹粘膜斑存在时间长,可达7天,眼部疼痛多见,但畏光少见。 

 (二)其他类型的麻疹  

  1、轻症麻疹 多见于在潜伏期内接受过丙种球蛋白或成人血注射者,或<8个月的体内尚有母亲抗体的婴儿。发热低上呼吸道症状较轻,麻疹粘膜斑不明显,皮疹稀疏,病程约1周,无并发症。  

  2、重症麻疹 发热高达40℃以上,中毒症状重,伴惊厥,昏迷。皮疹融合呈紫蓝色者,常有粘膜出血,如鼻出血、呕血、咯血、血尿、血小板减少等,称为黑麻疹,可能是DIC的一种形式;若皮疹少,色暗淡,常为循环不良表现。此型患儿死亡率高。  

  3、无疹型麻疹 注射过麻疹减毒活疫苗者可无典型粘膜斑和皮疹,甚至整个病程中无皮疹出现。此型诊断不易,只有依赖前驱症状和血清中麻疹抗体滴度增高才能确诊。  

  4、异型麻疹 为接种灭活疫苗后引起。表现为高热、头痛、肌痛,无口腔粘膜斑;皮疹从四肢远端开始延及躯干、面部,呈多形性;常伴水肿及肺炎。国内不用麻疹灭活疫苗,故此类型少见。  

   5、成人麻疹 由于麻疹疫苗的应用,成人麻疹发病率逐渐增加,与儿童麻疹不同处为:肝损坏发生率高;胃肠道症状多见,如恶心、呕吐、腹泻及腹痛;骨骼肌病,包括关节和背部痛;麻疹粘膜斑存在时间长,可达7天,眼部疼痛多见,但畏光少见。  

治疗和预后 

   对麻疹病毒至今尚未发现特异的抗病毒药物,故治疗重点在加强护理,对症处理和防治并发症。 

  (一)护理及对症治疗。应卧床休息,单间隔离。居室空气新鲜,保持适当温度和湿度。衣被不宜过多,眼鼻口腔皮肤保持清洁,饮食宜富营养易消化,并应多喂温开水,不可忌嘴。恢复期尚应加餐,高热时可给小剂量退热剂,咳剧时予以镇咳药等。体弱病重者可早期给丙种球蛋白,肌注少量多次输血或血浆。近年报告,给麻疹病人补充维生素A。一次10万~20万IU口服可减轻病情,使病死率下降。 

  (二)中医中药治疗。前驱期初热时,可用宣毒发表汤或升麻葛根汤加减,以辛凉透表驱邪外出;外用透疹药(生麻黄,莞荽子,西河柳,紫浮萍,各15克)放入布袋中煮沸后,在床旁蒸薰或稍凉后以药汁擦面部四肢,以助出疹。出疹期宜清热解毒,透疹用清热透表汤,重病用三黄石膏汤或犀角地黄汤。虚弱肢冷者用人参败毒饮或补中益氯汤。恢复期宜养阴清热,可用消参麦冬汤或竹叶石膏汤。 

  (三)并发症治疗 

  1.肺炎。按一般肺炎处理,继发细菌感染选用抗菌药物,重症可考虑短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进食少,适当补液及支持疗法。 

  2.喉炎。保持居室内一定湿度,并用蒸气吸入一日数次以稀释痰液。选用1~2种抗菌药物,重症可口服强的松或地塞米松静脉滴注,保持安静,喉梗阻进展迅速者应及早考虑气管插管或行切开术。 

  3.心血管功能不全。心力衰竭时及早应用毒毛旋花子甙或毛花强心丙治疗。可同时应用速尿利尿。控制补液总量和速度,维持电解质平衡。必要时用能量合剂(辅酶A三磷酸腺苷细胞色素C)及维生素C静脉滴注以保护心肌。循环衰竭按休克处理。 

  4.脑炎。处理同病毒性脑炎重点在对症治疗。高热者降温,惊厥时用止惊剂,昏迷者加强护理,目前对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无特殊治疗。 

    麻疹的预后与患者免疫力强弱关系甚为密切,年幼体弱,患营养不良,佝偻病或其他疾病者,特别是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者病情较重,常迁延不愈,易有并发症。护理不当、治疗不及时也常加重病情,而早期诊断,及早采用自动免疫或被动免疫,有助于减轻病情。  

预防 

  (一)管理传染源:对病人应严密隔离,对接触者隔离检疫3周;流行期间托儿所、幼儿园等儿童机构应暂停接送和接收易感儿入所。 

  (二)切断传播途径:病室注意通风换气,充分利用日光或紫外线照射;医护人员离开病室后应洗手更换外衣或在空气流通处停留20分钟方可接触易感者。 

  (三)保护易感人群: 

  1.自动免疫:麻疹活疫苗的应用是预防麻疹最有效的根本办法。可在流行前1个月,对未患过麻疹的8个月以上幼儿或易感者皮下注射0.2ml,12天后产生抗体,1个月达高峰,2~6个月逐渐下降,但可维持一定水平,免疫力可持续4~6年,反应强烈的可持续10年以上;以后尚需复种。由于注射疫苗后的潜伏期比自然感染潜伏期短(3~11天,多数5~8天),故易感者在接触病人后2天接种活疫苗,仍可预防麻疹发生,若于接触2天后接种,则预防效果下降。但可减轻症状和减少并发症。对8周内接受过输血、血制品或其它被动免疫制剂者,因其影响疫苗的功效,应推迟接种。有发热、传染病者应暂缓接种。对孕妇、过敏体质、免疫功能低下者、活动性肺结核均应禁忌接种。现在国家进行麻疹疫苗接种为8月龄初始一针,6岁加强一针。个别省份定为18个月到24月时复种一针。另接种剂量为0.5ml。 

  2.被动免疫:有密切接触史的体弱、患病、年幼的易感儿应采用被动免疫。肌注丙种球蛋白0.1~0.2ml/kg,胎盘球蛋白0.5~1.0ml/kg,接触后5天内注射者可防止发病,6~9天内注射者可减轻症状,免疫有效期3周。 

上一篇:梅毒
下一篇:诺沃克类病毒胃肠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