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 1
  • 2
高级搜索

秋膘别贴错!这份“贴膘”秘籍请收好!

来源:公卫所(营养食品)     发布日期:2025-09-16

秋风渐起,又到了“贴秋膘”的时节。进补不等于大吃大喝,吃不对反而容易助长秋燥。秋季饮食的关键在于“平衡+润燥”,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和秋季气候特点,建议大家这样吃——补得舒服,吃得滋润。


“谷薯全谷”稳根基

1757987974111082.png

秋季易疲劳,谷薯杂豆就是我们的“能量补给站”!常吃全谷物、粗杂粮和薯类,如燕麦、荞麦、小米、玉米、红豆、绿豆、红薯、山药、马铃薯等,富含膳食纤维和维生素等。红薯、芋头蒸着吃,粉糯香甜还能提供持久能量,适合早晚当主食;燕麦、糙米煮成粥或饭,每天吃50-150g,膳食纤维满满,帮肠道“动起来”,再也不怕秋燥带来的消化小烦恼。


“时令蔬果”补能量 

1757988135219677.png

秋季蔬菜种类丰富,指南要求每天300g以上蔬菜,其中深色蔬菜占一半;每天摄入200-350g的水果。

根茎类:红薯、芋头富含淀粉,能提供持久能量,蒸煮着吃最健康。

绿叶菜:菠菜、莴笋叶维生素含量高,莴笋叶的营养甚至超过茎秆,别浪费。

水生植物:莲藕生吃清热,熟吃健脾,秋季食用正当时,煲汤炒菜都合适。

:能润燥消风、镇咳止喘、清心降火,可缓解 “秋燥”。

葡萄:益气补血、生津止渴、健脾利尿,初秋食用助机体排毒、解内热。

石榴:富含维生素 C 和纤维素,能增强免疫力、促进消化,还可止血、抗衰老。


“鱼禽蛋类”巧进补

1757988199135644.png

“贴秋膘”要科学,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我们每天摄入动物性食物120-200克,其中每周至少摄入两次水产品,每天一个鸡蛋。

优先选择鱼类去皮禽肉等白肉,比如清蒸鲈鱼、山药炖鸡汤,少选猪、牛、羊肉等红肉,尤其要少选肥肉。

菌菇代替部分肉类增香,既能减少脂肪摄入,又能增加鲜味,帮助控制用盐量。

每周吃2次鱼,300-500g为宜,三文鱼、鲫鱼都是不错的选择。 


“奶豆坚果” 补营养

1757988262206681.png

奶和奶制品可补优质蛋白与钙质,指南建议每日摄入300-500g,秋季搭配谷物(如牛奶煮燕麦)温润易吸收,能避秋燥肠胃不适、补能量;大豆及豆制品(如豆腐、豆浆)是优质植物蛋白来源,性质温和,与秋季时令蔬菜(如莲藕、菠菜)同煮,契合“清淡进补”且丰富营养;坚果需控量,指南建议每日摄入量为25-35g,每日一小把(如核桃、杏仁)搭配水果或作加餐,可补必需脂肪酸、助抵御秋凉。


“清淡调味” 护健康

1757988319388017.png

油盐摄入虽“量少”,但很关键!按照指南要求,每日人均摄入盐含量≤5g,摄入油含量25-30g为宜。秋季烹饪尽量采用蒸、煮、炖的方式,比如清蒸鱼、炖鸡汤,少放油盐,避免油腻重口加重秋燥。


“白色军团”抗秋燥

1757988373863002.png

秋季干燥易伤肺,莲子、百合、秋梨、银耳这些白色食材堪称天然润燥剂。

秋梨:生吃清热生津,熟吃滋阴润肺,搭配川贝蒸着吃,对燥咳无痰特别有效。

银耳:被称为“平民燕窝”,富含胶质,和雪梨同煮成羹,双重护燥又养颜。

百合:清炒西芹百合或煮粥吃,能缓解秋燥引起的口干舌燥和睡眠不佳。

莲子:和排骨同炖,温而不燥,健脾安神,适合天气转凉时进补。

在中医的五行理论中,“白色入肺”,因此秋季食疗养生应注重白色食物的摄入。


秋季饮水小贴士:

1757988447127911.png

按指南建议,成年人每天应喝1500-1700ml水,秋季可换成温润的梨水蜂蜜水。晨起一杯温梨水,既能补水又能润燥,记得少量多次饮用,不要等口渴了才喝。

秋季膳食自查清单: 

✅ “贴秋膘”是否科学平衡?

✅ 白色润燥食材是否安排上了?  

✅ 饮水有没有达标?

秋季合理膳食的关键是顺应时节、多样搭配。用对方法贴秋膘,才能在干燥的季节里保持健康活力,安稳度过金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