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 1
  • 2
高级搜索

“石灰菌”真难辨,一不小心就住院!

来源:公卫所(营养食品)     发布日期:2025-08-26

石灰菌 味鲜美,惹得食客口流涎。

毒菇混杂难分辨,藏在林间似孪生!

误采一朵入锅灶,全家遭殃悔已晚!

山珍虽好命更贵,不采不食保平安。

 

近期,我市发生多起将毒蘑菇“日本红菇”与可食用“石灰菌”混淆,误采误食住院治疗的事件,一时间谈菇色变。民间俗称“石灰菌”是大白红菇、辣乳菇、白奶浆菌、美味红菇等菌盖呈白色的红菇属或乳菇属中可食用的蘑菇统称。

有毒的日本红菇可食的石灰菌极其相似,其生境是夏秋季均生长于阔叶林、针叶林或混交林地上,在西南地区均有分布,而且很难通过肉眼辨别二者形态,极易误采误食发生中毒事件。

 

一、“石灰菌”真难辨

日本红菇VS.美味红菇VS.短柄红菇

特征

日本红菇(有毒

美味红菇(食用

短柄红菇(食用

菌盖

直径7~12cm,初扁半球形,后平展,后中部下凹,有时呈漏斗状,表面亮白色、污白色至污黄色,中央颜色较深,黄褐色、赭黄色至污褐色,边缘内卷,钝圆

直径3~14cm,初期凸镜形或扁半球形,中部脐状,后期渐平展,中部下凹至漏斗形,表面白色至灰白色,不黏,光滑而有光泽,边缘初内卷后伸展,个别呈波浪状至略开裂,无条纹

直径7~14cm,初呈扁半球形,中央有脐凹,伸展后中央下凹,呈浅漏斗至漏斗形,表面白色、污白色,后变为米黄色、蛋壳色或淡污黄褐色,边缘略呈波浪状,不开裂,内卷至近尖锐

菌肉

厚且坚实,白色略带奶油色,伤不变色,生尝无味或略苦,无气味或略有轻微水果香味

厚,白色或近白色,伤不变色,味道温和至微麻或稍辛辣,有水果气味

稍脆,白色至奶油色,偶带浅黄色,伤后缓变淡黄至褐色,无味或有不明显胡椒辣味,无气味或稍有蘑菇、水果气味,老时偶带臭鱼味

菌褶

排列密集,有较多小菌褶,褶缘全缘,乳白色

排列较稀疏,不等长,中部密至稍稀,中部分叉

排列密集,褶缘平滑,小菌褶多,常带微绿色调

菌柄

长3~6 cm,粗1.5~3.0 cm,中生,圆柱形,近基部略膨大、短粗,受伤后变污黄色,表面光滑、略有皱纹,初中实,后海绵质,较少中空

长1~6 cm,粗1~4 cm,中生,短粗、实心,上下等粗或向下渐细,光滑或上部具纤毛,初内实,后部分中空  

长4~6 cm,近柄处粗1.0~3.5 cm,中生至略偏生,表面光滑或略有皱纹,被白色微细绒毛,粗筒形,有时近基部略细,中实,老后内部中空、变褐色  

乳汁

伤后无乳汁或稍变奶油色

伤后无乳汁

伤后无乳汁

注:日本红菇常被概括为“白蘑菇,小短腿,盖下凹,边内卷,褶密排”。但这三者肉眼难辨,只能需借助专业工具或分子检测来区分。

1756180169855084.png

1756180169107906.png

1756180169274930.png




二、预防“日本红菇”中毒最好的方法↓↓↓

1. 不采不买不食

避免采摘、购买和食用野生蘑菇,尤其白色菌种。

2. 中毒应急处理

初步急救:如果患者意识清楚,可以尝试反复催吐(饮用温水后刺激喉咙),但切勿对昏迷者强行催吐。同时,记录下呕吐物的颜色和症状的任何变化,这些信息对医生诊断有帮助。

紧急求医:一旦误食,不管有无不适,应立即前往医院,并向医生说明误食的具体时间和蘑菇的外观特征。

保留样本:留存剩余蘑菇(冷藏或干燥保存),以便供专业人员和机构分辨蘑菇品种。

3. 特殊场所禁食

学校食堂、农村宴席等集体场所用餐严禁食用野生菌。

 

关键提示!

日本红菇与石灰菌相似度高,肉眼无法可靠区分,最安全的策略是远离野生白蘑菇。若追求食用野生菌,务必通过正规渠道购买经专业鉴定的品种!